環境監測指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,確定環境質量(或污染程度)及其變化趨勢。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、排放量的檢測,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,確定環境質量水平,為環境管理、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。簡單地說,了解環境水平,進行監測,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。
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、確定方案、優化布點、現場采樣、樣品運送、實驗分析、數據收集、分析綜合等過程。就是計劃-采樣-分析-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。按照監測對象,環境的監測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種。
環境監測的作用是追求更健康的生存環境,人類開始從現象著手開展環境的監測,通過積累長期的數據達到分析及追溯污染源頭的目的。通過掌握污染的趨勢與變化規律,建立防范模式及預警、預報模式。通過采集的標志性數值來評定環境質量,并提出控制環境污染的相關對策。
環境監測就是為環境存在的問題服務的,先通過環境監測技術手段找出問題,然后解決問題,進行環境治理。環境涉及的方面廣,例如我們常見的大氣污染,水污染和噪聲污染等。特別是近幾年,人口總量不斷增加,經濟快速發展,大量排放的汽車尾氣,工廠廢氣等都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,還出現了霧霾現象。因此,通過用技術監測獲得數據,對其分析,提出合理有效地解決措施是很有必要的。
環境監測的目的:
通過長期監測判定該區域內的環境質量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。
判斷污染范圍、區域、嚴重程度。評價治理對策及方法的效果。
掌握污染分布的狀況、趨勢、速度、途徑,為建立管理對策提供依據。
為環境污染預測及預警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。
監測環境數據結合流行病調查數據,研究兩者之間的互相影響,保護人類的身體健康。